
最近金融市场上有一件事让人忍不住多看两眼。在1月17日夜间,美国公布了2025年12月的CPI(消费者物价指数)数据,这份数据被市场视为观察通胀的关键指标。虽然看起来只是几个数字,但背后牵动了全球市场的神经。大伙最关心的是什么?无非是美国通胀到底控得住控不住,美联储是不是要降息。
通胀要是控不住,那利率就得继续加,企业借不到钱,老百姓买不起东西,市场就得继续跌;反过来,如果通胀稳住了,美联储手里的加息“核武器”就能放下,资本市场才可能松口气。
先说说这次的CPI数据吧,分成了三组:
第一组是未季调CPI同比数据,也就是不考虑季节因素的通胀变化。这个数据显示,12月的CPI同比增长2.9%,符合市场预期,比11月的2.7%高了一些。同样的,未季调核心CPI(剔除了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波动)同比增长3.2%,低于市场预期的3.3%。这两项数据看起来,一个上涨,一个回落,市场情绪稍微乐观了一点。
第二组是季调CPI环比数据,也就是考虑季节性因素后的月度变化。数据显示,12月CPI环比增长0.4%,高于市场预期的0.3%;但核心CPI环比只增长了0.2%,符合预期。这组数据就有点复杂了,一个高过预期,一个刚好踩线,市场情绪又被拉回了一点理性。
第三组是重点——核心CPI的数据走势。这个数据最受美联储关注,因为它剔除了食品和能源的波动,更能反映通胀的核心问题。数据显示,无论是同比还是环比,核心CPI都在回落。这让市场觉得,美国的核心通胀似乎真的在慢慢降下来。
现在问题来了,数据是“半杯水”,有点好,有点差,到底该怎么看?市场的解读是:短期来看,这份数据支持了“通胀可控”的观点。于是,数据发布后,美国股市三大指数全线上涨,十年期国债收益率更是断崖式下跌,而美元指数的走势则充满戏剧性,先跌后涨,走出一个深V形态。表面上,市场是对数据偏暖有所反应,但背后却藏着许多不确定性。
为什么这么说?因为1月20日,美国还要迎来一个更大的悬念——美联储的政策走向。市场猜测,这次通胀数据可能会让美联储在6月降息的概率提升。数据显示,目前市场认为6月降息25个基点的可能性已经升至45%,全年降息两次的概率升至30%。
不过,这里还有个问题。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是全球市场的风向标,但美国之外的市场表现却有点“各自为战”。比如,在中国,A股市场的走势更多受到国内流动性紧张的影响,而不是单纯跟着美联储的节奏走。最近,中国银行间隔夜债券回购利率飙升到了近年来的高位,有些非银行机构短期借款利率甚至高达16%,这已经接近高利贷的水平了。流动性紧张会传导到实体经济,尤其在农历新年这个资金需求旺季,很容易引发市场波动。
所以,从全球市场的角度来看,美国通胀数据虽然给了市场一点信心,但远远不足以解决所有问题。
根据最新的市场动态,美国的CPI数据发布后,全球市场都在快速调整。美国股市的表现是最直接的,标普500、纳斯达克指数和道琼斯指数全线上涨,像是吃了定心丸一样;但国债市场却出现了截然不同的情况,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大幅下跌,表明投资者对未来利率下降有较高的预期。而美元指数的深V走势则说明市场情绪并不统一,部分投资者认为美联储的政策可能比想象中更复杂。
与此同时,中国市场也在消化这份数据的影响。A股虽然受到春节效应的影响,短期内可能波动加剧,但从长远来看,如果全球资金流动性改善,中国市场也有机会迎来企稳反弹。
回过头来看,这次美国的CPI数据确实给市场提供了一些喘息的机会,但也透露了几个关键问题。第一,全球市场的逻辑依然是“看美联储脸色”,只要美联储不松口,投资者的心就踏实不了。第二,核心通胀虽然在回落,但回落的幅度有限,美联储政策的转向可能会比市场预想的更慢。第三,中国市场的流动性紧张问题需要尽快解决,否则可能会拖累经济复苏的步伐。
【网友热议】
这件事在网上引起了不少讨论,大家的观点各不相同。
网友“金融老司机”说:“美联储这次估计会装鸵鸟,嘴上说着看数据,实际上就是不加息不降息,拖着不动。”这话虽然刻薄,但很多人觉得很有道理。
网友“通胀观察员”表示:“核心CPI回落是好事,但也别高兴太早,通胀能不能稳住可不是一个月的数据能说明的。”这位网友的态度算是比较中立。
网友“市场小韭菜”则吐槽:“股市涨了,国债也涨了,美元还深V,市场这不是在自相矛盾吗?”这一点倒是引发了不少人的共鸣。
还有网友调侃:“A股春节效应又来了,年前跌,年后涨,每年都能押中。”这话虽然是玩笑,但也道出了不少投资者的无奈。
这次美国的通胀数据确实让市场松了口气,但背后的问题并没解决。核心通胀回落了,但幅度有限,美联储降息的可能性增加了,但依然有悬念。对于投资者来说,这场“猜美联储”的游戏可能还会持续很久。
既然核心CPI回落了,美联储会不会真的如市场预期在6月降息?如果降息能提振市场信心,那么中国市场的流动性问题又该如何解决?当全球市场都在盯着美联储的时候,我们是不是也该想想,自己的金融体系是不是也需要更多的“强心针”?